中共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委员会学习 系列1:红旗渠精神永在
作者: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
发布时间:2022/11/3 10:29:39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产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永在!”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林县是个历史上极端缺水的地方。据《林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五百多年间,林县大旱绝收30多次,百姓卖儿卖女,饿殍遍地,甚至多次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一部《林县志》,百年旱荒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因为缺水,很多山区小伙子娶不上媳妇。长期以来,林县人民养成惜水如命的传统习惯,平时很少洗手和脸、洗衣服,很多人只是赶上过年过节、走亲戚时才洗手和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林县县委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摸清大自然的“脾气”,一场大兴水利的人民战争在林县风风火火展开。淇河渠、英雄渠、天桥断渠、抗日渠、黄华水库先后修建,短短几年林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全县扩大水浇地面积16万亩,可灌溉土地面积达到了23.7万亩。500多个行政村,有一半以上通了汽车,100多个村子通了马车。1958年,林县又先后在淇河、淅河、露水河上修建了要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等大型水利设施。1959年林县遭遇干旱,县委又大胆提出了境外引水修建红旗渠工程的动议,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开启了林县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壮美画卷。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从修建红旗渠到现在,红旗渠浇灌着林州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版图。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呈现出多彩林州宜居宜家之美;太行山铮铮风骨,红旗渠云影波光,凝固的诗行与流动的诗韵开天然之图画,彰显着美丽;山光如锦绣,城郭自繁华。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伴,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相映,红旗渠流淌着和谐的歌。林州广大干部群众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走出了一条“城市、乡村协同发展,二产、三产强力带动”的路子,实现了从物质变精神、由精神变物质的螺旋式上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红旗渠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干出来的。
“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
修渠十年,红旗渠建设工地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81位同志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林县人民的优秀儿女,将永远受到后人敬仰。年轻的技术员吴祖太血洒太行,凌空除险的任羊成,还有“神炮手”常根虎、舍己救人李改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铁骨铮铮、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英雄先锋,才使红旗渠的建设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红旗渠修建的岁月,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在经济方面,河南省委、地委只表示了支持的态度,而对于资金问题,却无能为力,把修不修渠的决策权交给了林县。那么林县经济实力这张“荷叶”,能不能包住修建红旗渠这个特大的“粽子”?林县县委分析,林县的财政收入十分薄弱,靠国家给钱国家有困难,靠上边投资上级缺款,如果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修建,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山西同意引水这个机会不可失,错过机遇,林县人民可能永远吃缺水之苦。是依赖国家还是依靠自力更生?县委认为,只要是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办的事情,就抓住时机去办,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就能克服修建红旗渠中的各种困难。林县县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红旗渠劳模任羊成凌空除险
20世纪60年代,林县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数万名民工每人每天粮食定量比较低,还要从事艰巨繁重的施工任务,有时要忍着饥饿艰难地劳作。“早上糠、中午汤,晚上天池泡月亮”,说的就是修渠人当时粮食不足的状况。在技术方面,当时只有28个水利技术员,没有一个工程师,最高学历的也只是中专生。其次是工程机械还很少,更何况在重峦叠嶂的太行山上,有机械也很难派上用场。面对困难,林县人民没有退缩,没有被吓倒,而是在党的带领下,决定自力更生,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不等不靠,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粮食不够吃就挖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最终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成就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
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
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红旗渠能够成功修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党的领导。为了改变人民贫困落后的面貌,林县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带领人民重整河山,战天斗地,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红旗渠修建的各个环节。红旗渠工程的修建与运行,为林县人民带来了救命之水,一改过去几千年来的落后面貌,为林县的民生、生态、经济等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能够实现这一成就,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红旗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决心,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承诺。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红旗渠精神继承与弘扬的强大合力,奏响交响乐,画好同心圆。
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要和年轻干部的成长结合起来。这次安阳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红旗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时特别指出,“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探、设计、施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是最主要的领导者,群众称他是红旗渠的旗手。1954年他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时才26岁,组织修建红旗渠时也才30岁出头,在当年是名副其实的年轻一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年轻干部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杨贵同志表现出的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提供了榜样。
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要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唯有从青少年时代开始教育,才能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民族不灭的记忆,才能保证红旗渠精神传承的延续性,使红色教育深入每一名中国人的心中。要将红旗渠精神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深融合在一起,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红旗渠精神,感悟其中蕴含的奋斗、为民的情怀,积极引导祖国的未来勇于创业、敢于创新。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来自:学习强国
0371-86601622
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5号郑州轻工业大学东五楼208室 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秘书处
henandiangong@163.com